书外|孟卓写文化和科学普及的好文章

2020-04-14 10:52 来源:科创网

原标题:书外|孟卓:写文化和科学普及的好文章

随着现代学术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发展,对“高精度”的追求对学者们有很大的吸引力。相比之下,文化科学的普及就有些简单了。无论是在学者的科研项目中,还是在学术评价体系中,普及都是一个不太“高”的领域。有趣的是,公众对流行读物的需求空前强烈。他们希望了解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希望掌握经济、法律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并愿意学习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学术界的“高度感冒”与公众的“热情”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中国学者科普著作的匮乏。在科学领域,以天文学为例,在近年来翻译和介绍的通俗书籍中,我们看到了大量科学家的名字,包括引力波的发现者和诺贝尔奖获得者基普索恩。在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我们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例如,在学者们写的关于汉字的通俗书籍中,影响较大的是瑞典学者林西莉写的《给孩子的汉字王国》,这使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作者在创作上还有哪些不足之处。文化科学普及是基础教育与社会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既关乎文化传承、科学普及的树人大计,更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方式.在这样一个领域,当代中国学者迫切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创作出更多高水平的作品。

学术大家从事普及工作是中国学界的优良传统。新文化运动以来,知识的普及和文化的大众化已经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自觉责任。许多著名作家如朱自清、顾颉刚、王力、朱光潜、李长治、卢宗达等都写过篇幅小、内容浅显、语言浅显的科普读物,但他们都有深厚的学术积累和教育热情。朱自清《经典常谈》以简洁明了的笔法将经典作品引入经典与历史的子集,告诉初学者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精神。李长治《孔子的故事》深情讲述了孔子的人生故事,展现了孔子在风雨飘摇中的理想和执着。王子昆《科学发现纵横谈》从东西方的科学传统出发,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科学方法和世界观.无论是“常谈”、“故事”还是“纵横谈”,资深学者的努力形成了普及中国文化科学的优良传统。

在这一传统中,我们发现,把象牙塔中的高精尖,转化为面向大众的文化科学普及,用更接地气的方式讲给普通读者尤其是青少年,绝非“小儿科”.这一对学者对——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要求以深入、简单的方式引入专业知识,这就需要深入的本体论研究并指向关键点,否则很容易在知识的海洋中徘徊。为了充分吸引一流的读者,一个人不仅要有优美清晰的写作风格,还要把握时代的文化脉搏,不断尝试新的多样的表达方式。一些学者提出了一个奇妙的普及概念:“大学本位,小学趣味”在向儿童讲解古诗词时,我们不仅要保持大学的教学水平、准确的知识、正确的思想和纯粹的审美,还要思考小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审美心理,贴近他们的日常生活。这种心态在保持学术质量和放下学术架子方面尤其有价值。

在一定程度上,全民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是学术活力的源泉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本。令人欣慰的是,在社会需求的驱动下,大批专业人员,特别是年轻学生,正在向文化和科学的普及迈进。他们接受了严格的学术训练,适应了大众话语的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一支专业、高素质的创作团队。近年来,流行书籍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质量水平和原创性明显提高。一些专家指出,学术普及是教育科研机构的一项重要社会职能。在学科设置、职称评定等机制层面是否有安排和激励,也关系到美国大学的发展前景

标签: 文化 孟琢 学术

热门文章

热点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