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告对比背后华为的脚更短小米的脚更强
原标题:财务报告对比背后:华为的短脚;小米的脚很强壮
或许是因为小米和华为都有智能手机业务,或许是因为华为和小米可能有意无意地在高管之间展开了一场口水战。因此,几天前,当华为和小米分别发布2019年度财务业绩时,业内引发了对华为和小米财务业绩的对比,以得出谁更强、谁更弱的结论。
事实上,华为和小米在财务业绩方面的比较就像是规模之争。一英尺大于一英寸是不可避免的。最终结果是,华为在研发、收入和利润等令行业担忧的财务指标上,全面击败了小米。然而,俗话说,一英尺短,一英寸强。华为不是没有短板,小米也不是没有长处。然而,中国企业应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尤其是对华为来说,当其规模明显大于小米时,他们应该看到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只有这样,中国企业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低的投资,赶上并超过外国同行(如华为眼中的苹果和三星)。
大投入,大产出 华为的“尺”远大于小米的“寸”
让我们先看看华为的“尺子”比小米的“寸”大多少。
作为创新驱动的成长型企业,华为的收入和利润总是随着研发投资的不断增加而增加。
在过去的2019年,华为在R&D的投资达到了创纪录的1317亿元,超过了全球最大智能手机制造商三星电子(按发货量计算)的1171.96亿元和全球最赚钱企业苹果的1147.04亿元。
得益于对研发的大力投资,华为的收入和利润也创下新高。营业收入8588亿元,净利润627亿元,净利润7.3%,经营活动现金流量914亿元,销售成本5361亿元。
相比之下,小米2019年研发支出为75亿元,总收入首次超过2000亿元,达到2058亿元,净利润115亿元,净利润5.58%,经营活动现金流660亿元,销售成本104亿元。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发现华为在收入、利润和经营现金流这三个衡量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上已经全面击败了小米。然而,成本极高。换句话说,华为的增长模式是大投入(如研发)大产出。
为了确定华为大投入大产出的增长模式,我们选取了华为2011年的主要财务数据与小米和华为本身进行对比。之所以选择20111年的财务数据,是因为今年的收入和净利润与去年的小米基本持平。
华为2011年收入为2039亿元,净利润为116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为178.26亿元。相应地,华为当时投资了237亿元用于研发。销售成本未知(因为当时财务报告中没有披露)。
与华为的收入、净利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和研发投资相比,华为今年的收入分别是2011年的4.21倍、5.4倍、5.12倍和5.55倍。我们可以看到,除了收入略有下降外,其他两个指标基本上都与R&D投资的多层次增长有关。
与小米相比,华为2011年的研发投资是小米的3.16倍,但在收入和利润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其现金流仅为小米的27%。
截至去年,华为的收入是小米的4.17倍。净利润是小米的5.45倍。根据华为在R&D投资的上述多元增长关系,华为在R&D的投资应该是小米的15.8倍左右,这是合理的。然而,结果是华为的R&D成本是小米的17.56倍,几乎高出两倍。
此外,仅从营收来看,小米自2010年成立以来,在10年内就实现了2000亿英镑的收入水平,而华为自1987年成立以来,用了24年时间才打破2000亿英镑的收入门槛。
然后是阿里的问题
如上所述,华为是一个典型的依靠创新推动增长的企业,无论是在自身还是在媒体宣传方面。该行业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表现是,华为经常在宣传中提到代表其创新实力的研发投资。以过去2019年为例,华为研发投资达到1317亿元,同比增长近30%。
相比之下,小米2019年的研发投资只有75亿元,但也同比增长29.7%(同比增长率接近华为)。然而,按绝对值计算,小米的研发投资仅占华为的5.7%左右,或者说华为的研发投资是小米的17.56倍。
从以上比较来看,华为在研发方面的投资远远大于小米,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去年小米在研发方面开始接近华为,同比增长。更重要的是,当我们分解双方的R&D投资并将其扩展到与经营效率相关的指标的比较时(如人均R&D成本、人均产值、人均利润等)。),我们发现了另一个不同的场景。
小米拥有18170名员工,人均研发费用412800元,人均产值1133万元,人均利润63万元。
相比之下,华为有194,000-208,700名员工。我们分别计算最小和最大员工人数。华为最低员工人数为19.4万人时,人均R&D成本为678.9万元,人均产值为442.7万元,人均利润为33.22万元。
按照20.77万的上限,人均研发成本为63.1万,人均产值为411.5万,人均利润为30.44万元。
由此,我们可以计算出华为至少有194,000名员工。人均研发成本是小米的1.64倍,但人均产值仅为小米的39%。小米的人均利润只有51%(约一半)。
按照20.87万名员工的上限计算,人均R&D成本是小米的1.53倍。人均产值只有小米的36%。小米的人均利润只有47.5%。
我不知道业界对看到这种情况的感受。我们得出以下不成熟的结论。
首先,与被业界视为极端的华为相比,小米不是一家非创新型公司。尽管华为的研发投资是小米整体的17.56倍,但当所有人的研发成本平均分摊时,华为的领先优势降至小米的1.64倍。
第二,如果我们认为小米也是一家创新驱动的成长型公司,那么在创新效率(体现在产值和人均利润上)方面,小米远远好于华为;如果不是,华为的创新效率在与小米的非创新驱动的低成本运营模式的竞争中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效率。
我们需要补充的是,专利作为研发投资效率和创新的重要标准之一,经常被华为提及,并被媒体引用。小米与华为相比如何?
根据美国学术和专利信息研究咨询公司Clarivate Analytics发布的最新全球100家最具创新性企业和研究机构的专利价值排名,中国只有3家企业上榜,其中包括小米(下图是100家企业的截止名单)。
我们选择这个列表的原因是,它选择的四个评价标准能够更客观地反映专利的价值(不仅仅是数量)和创新。
首先,在过去5年中,Clarivate Analytics获得了100多项名为“基本专利”的重要专利,基本专利是指“首次在专利公告中公布的新技术、药物和业务流程的专利”);
二是“成功率”,即在过去五年公布的专利申请数量中,有多少项注册(获得)专利是基本专利;
同样,它是“全球性的”,即专利局在所有四个主要市场(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欧洲专利局、日本专利局和美国专利商标局)申请的基本专利数量;
最后是“影响力”,即过去五年中其他公司发明中引用的基本专利数量。
这些似乎再次提醒行业(包括华为)不要认为Xi
运营效率逊于小米 华为创新效率被打折?
如果华为和小米的上述比较不是同一个数量级(以研发投资来衡量),那么华为的大投入大产出模式在行业竞争中可能暴露的“短板”是不够的,那么它应该如何与研发投资处于同一水平的苹果和三星进行比较呢?毕竟,华为未来的最终目标是超越苹果和三星。
如上所述,2019年研发支出为1317亿元,三星和苹果分别以1171.96亿元和1147.04亿元排名第二,三者研发支出均在1000亿元水平。至于苹果,截至去年底,全球员工人数约为13.7万人,三星约为32万人,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苹果的人均R&D成本为83.73万英镑,是华为的1.23倍。三星的人均研发成本为36.22万英镑,约为华为的53.9%。
让我们看看收入和利润。苹果2019年的收入为2601.74亿美元(18465亿人民币),净利润为552.56亿美元(3921.61亿人民币)。三星的收入为230.4009万亿韩元(13625亿元人民币),净利润为21.7389万亿韩元(1286亿元人民币)。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苹果的收入是华为的2.15倍。净利润是华为的6.25倍。人均产值为1348万英镑,华为是苹果的30.5%-32.8%。苹果的人均利润约为286万英镑,华为是苹果的10.5%-11.3%。
三星的收入是华为的1.54倍。净利润是华为的2.07倍。人均产值452.78万元,与华为基本持平。三星的人均利润约为402,200英镑,华为是三星的75%-81%。
为了更生动地展示华为的收入和利润与苹果和三星的差距,我们绘制了一张中国去年在世界500强杂志《财富》中的排名与三星和苹果在排名、收入和利润方面的对比图。应该注意的是,这一排名是基于2018年的财务数据,2020年的排名尚未公布。然而,鉴于他们各自在2019年的表现,总体趋势不应变化太大。
在这里,我们可以利用上述数据做出一个理想的沙盘推论,即基于苹果和三星2019年的业绩,华为在我们的分析中仍然采用上述大投入大产出的策略和持续倍数增长的规律。那么华为稳定苹果收入的研发投资应该在2800亿元左右,而要稳定苹果的净利润,它需要8231亿元。
同样,华为需要在研发上投入约2028亿元,才能与三星的收入相匹配。净利润相当于三星,需要约2726亿元的研发投资。
然后我们根据华为在R&D过去三年大约15%的增长率计算,华为将需要大约5年和11年才能达到与苹果相同的收入和利润水平(即R&D分别投资2800亿元和8231亿元)。平衡三星目前的收入和净利润(即研发投资分别达到2028亿元和2726亿元)分别需要大约3年和5年的时间。当然,所有这一切的前提是,苹果和三星的业绩在未来3-10年不会增加收入和净利润。
应该注意的是,华为在R&D的投资有一个惯例,即R&D当年的投资至少是当年净利润的两倍。如果按照惯例,华为在R&D的投资理论上应该分别达到1.6万亿元和5400亿元,相当于苹果和三星的利润。由于企业本身的实力(包括收入、利润和资产等),这种纯粹的R&D投资基本上是不可行的。)。
嗯,在这里我们可以做一个理想的沙盘扣除,以消除收入和利润。就资产而言(与家族的底层相比),华为在去年《财富》杂志500强榜单中的资产与苹果和三星相差甚远。
一旦核心研发竞争开始,华为可能会让人兴奋,但华为将是第一个退出竞争的公司。
更重要的是,从华为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非市场竞争因素的影响,其未来的收入、利润和资产积累都有可能出现放缓的迹象。这无疑会增加变相追赶苹果和三星的难度。最好的办法是增加研发投入,而提高运营效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切实有效的方法。
在这里,行业应该找出小米和华为效率比较的价值。事实上,华为与三星和苹果竞争的现实与华为和小米非常相似。最典型的表现是,他们都在很小的程度上,甚至在未来赶上了对方。然而,小米已经用事实证明,它可以在10年内完成华为24年的收入目标。它能以较少的投资获得与华为相同的收入和净利润,其关键是运营效率。然而,无论华为是在与小米、苹果还是三星竞争,“损失”在于效率,而最大的改进空间在于效率。
事实上,关于效率问题,华为在2017年也做了类似的再报价。由于这个原因,当时的杂志《财经》也报道了这个话题《华为暂别利润率两位数增长时代 内部复盘研发费用是否过高》。感兴趣的人可以在网上查看。
然而,在过去的两年里,尤其是华为受到非市场因素的影响后,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我们基本上没有看到华为复牌的报道,也没有看到华为自己类似《财经》的反映。是因为那时存在的问题今天已经解决了吗?然而,从我们的上述分析来看,显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或者仍然有实质性改进的余地。然而,最关键的是华为是在应对当前的困境,还是在继续赶超三星和苹果。